js_thumb bannerPic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
让孩子拥有自制力的关键,不是“延迟满足”,而是……

让孩子拥有自制力的关键,不是“延迟满足”,而是……

  • 分类:儿童心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8-16 15:1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我儿子的堂哥暑假和寒假期间常来我家,在我家的时候,他只要稍有闲暇,就到处搜零食吃,常常因为吃了太多零食而没胃口吃饭被爷爷奶奶训。据了解,他在自己家的时候,妈妈对他零食管得很严,每天只有在固定的时间吃妈妈允许的量的零食,偶尔表现好或有别的例外情况会稍微有所放松。但很明显,他妈妈对他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让他发展出真正的自控力,一旦受控的条件不复存在,他就完全失控了。

让孩子拥有自制力的关键,不是“延迟满足”,而是……

【概要描述】我儿子的堂哥暑假和寒假期间常来我家,在我家的时候,他只要稍有闲暇,就到处搜零食吃,常常因为吃了太多零食而没胃口吃饭被爷爷奶奶训。据了解,他在自己家的时候,妈妈对他零食管得很严,每天只有在固定的时间吃妈妈允许的量的零食,偶尔表现好或有别的例外情况会稍微有所放松。但很明显,他妈妈对他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让他发展出真正的自控力,一旦受控的条件不复存在,他就完全失控了。

  • 分类:儿童心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8-16 15:10
  • 访问量:
详情

   -01-         我儿子的堂哥暑假和寒假期间常来我家,在我家的时候,他只要稍有闲暇,就到处搜零食吃,常常因为吃了太多零食而没胃口吃饭被爷爷奶奶训。据了解,他在自己家的时候,妈妈对他零食管得很严,每天只有在固定的时间吃妈妈允许的量的零食,偶尔表现好或有别的例外情况会稍微有所放松。但很明显,他妈妈对他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让他发展出真正的自控力,一旦受控的条件不复存在,他就完全失控了。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商场里,一个小男孩站在一排玩具车前,眼睛放光,趁妈妈不注意,他在妈妈背后,狠狠踢了小汽车一脚,又把一排玩具车都推倒,才紧跑几步跟上妈妈……而这个孩子,一直是妈妈引以为豪地很懂事很有自控力的小男生。他的妈妈常常很自豪地向朋友宣扬自己的带娃妙招——延迟满足。孩子想要某样玩具,玩具就在手边也要等一会儿才给拿;想吃零食,必须努力表现才能得到……         这个妈妈看得到孩子的克制,却看不到,由于长期以来需求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满足,他只能用用极端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不少父母认为“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可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而发展孩子的自控能力。然而,这其实是对“延迟满足”理论的误读。     -02-         “延迟满足”理论起源于下面这个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儿童什么时候发展出自控力。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召集了一群孩子,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实验中,实验者给被试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20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有的孩子等了一会儿,也终于忍不住吃了;而有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等了足够长的时间,最后他们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研究人员在十八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有意外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研究人员持续跟踪这些“孩子”直至他们中年,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这个实验结果让很多人认为延迟满足能力决定着一个人成功的大小,于是对此大加宣扬,以至于很多父母受到这个观点的影响,很多时候故意不满足孩子,以为这样的刻意训练就可以让孩子发展出更好的延迟满足能力。殊不知,他们其实是在伤害孩子自制力的发展。          -03-         首先,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满足”,而不在于“延迟”。         在最初的“棉花糖实验”之后,2011年,另一个实验小组研究发现,平时比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而平时经常无法轻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则更难做到对得到棉花糖的延迟满足。         相信作为成人的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一样东西我们平时比较容易得到,那么我们对它的欲望就不会那么迫切,也就能为得到它而承受更多的等待。而如果我们被迫切想得到某个东西的强烈欲望占据,就很难能够保持理性的头脑去权衡付出与受益。而平时越是匮乏的东西,就越容易激发我们迫切想要得到它的欲望。         孩子也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平时很难得到棉花糖,眼前的棉花糖就会激起他强烈的占有欲望,被欲望占据的强烈情绪会干扰孩子的理性思考,让他无法做出利益权衡(在试验中表现为孩子无法做出“再等20分钟就可以得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判断),一旦没有他人控制,他就更可能迫不及待地马上占有这一稀缺物品。         所以,没有稳固的满足感,自制力就发展不起来,更谈不上延迟满足。         其次,延迟满足应该是主动延迟,而不是被动延迟。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是“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他想停止随时可以停止,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决定什么时候停止延迟,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         也就是说,是否延迟满足,应该是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别人!这是延迟满足能力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基础。然而大多数有意识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父母,都是基于父母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再者,“父母是否可信”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于2012年发表了他们的成果:他们把实验改为两步。在第一步实验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他们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即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更好的蜡笔”的承诺;而B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这个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结果在第二步的实验中,A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只有3分钟。         2012年的这个延伸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可信,那么他们就更愿意配合父母的意志;反之,则配合更难。     -04-         基于以上三点对“延迟满足能力”的解读,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发展出较好的自制力,相应地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及时回应并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有满足感。     所有真实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那些看似不合理的需求,往往是真实需求的变相表达。比如孩子没完没了地要买玩具,不买就哭闹撒泼,买回来又不好好玩,这背后,孩子真正需要的未必是玩具,有可能是父母的陪伴、关注、或以此来考验父母是否真的爱他,等等。     父母要尝试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区分真实的需求和变相的需求。如果无法区分,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不妨先满足孩子的表面需求,至少,这能部分满足孩子的需求。     2. 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     自主是自控的前提,孩子越是自主,就越是自控。父母需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孩子认知范围内能自己做决定的事多放权让孩子自己去决定。     3.做可信的父母。         父母要言而有信。如果我们答应孩子吃完午饭就可以吃巧克力,那么午饭后就一定要给孩子巧克力;如果答应了孩子周末陪孩子去公园,那么周末就一定抽时间带孩子去公园……孩子感到父母可信,才会更愿意配合父母,因为他对后面会发生什么是有预知的,这种预知感会给孩子带来掌控感,他知道,到时间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信”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言而有信”之外,还包含着第一点说的“对需求的回应和满足”以及父母坦诚的态度,这些都形成了孩子对父母信任感的基础。     -05-         延迟满足能力无需刻意培养。         孩子的成长中,天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延迟满足。比如,肚子饿了,却不能马上吃到饭;想去游乐场玩,爸爸妈妈却没时间带他去;想找小伙伴玩,小伙伴却不在家;看电视的时间到了,动画片却还没演完,必须要等到明天再看……这些种种无时无刻不在训练着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足矣!我们无需再人为地制造延迟满足的条件去刻意训练,这反而可能有负面效果。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当孩子表达了意愿,父母就应该及时满足。这时候如果父母故意做出延迟满足的反应,要让孩子为此付出努力、不断争取后再满足,也许这样确实会让孩子明白“努力奋斗才有收获”的道理,但长此以往会给孩子一个感觉:妈妈满足我是需要条件的,妈妈的爱就需要条件的,我的需求不见得一定要满足。那么孩子可能会在辛苦付出的路上一去不返,却不能坦然享受辛苦的成果,也不能坦然接受他人的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幸福感。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我们应以温柔而坚定地态度直接否定和拒绝孩子,让孩子在需求面前分清对错,而不是用延迟来干扰孩子的判断。         当然,对于什么是合理需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但愿我们能够拥有足够的智慧去区分它们。         记得,延迟满足的关键,是“满足”,而非“延迟”。

 

-01-

 

    我儿子的堂哥暑假和寒假期间常来我家,在我家的时候,他只要稍有闲暇,就到处搜零食吃,常常因为吃了太多零食而没胃口吃饭被爷爷奶奶训。据了解,他在自己家的时候,妈妈对他零食管得很严,每天只有在固定的时间吃妈妈允许的量的零食,偶尔表现好或有别的例外情况会稍微有所放松。但很明显,他妈妈对他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让他发展出真正的自控力,一旦受控的条件不复存在,他就完全失控了。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商场里,一个小男孩站在一排玩具车前,眼睛放光,趁妈妈不注意,他在妈妈背后,狠狠踢了小汽车一脚,又把一排玩具车都推倒,才紧跑几步跟上妈妈……而这个孩子,一直是妈妈引以为豪地很懂事很有自控力的小男生。他的妈妈常常很自豪地向朋友宣扬自己的带娃妙招——延迟满足。孩子想要某样玩具,玩具就在手边也要等一会儿才给拿;想吃零食,必须努力表现才能得到……

    这个妈妈看得到孩子的克制,却看不到,由于长期以来需求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满足,他只能用用极端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不少父母认为“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可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而发展孩子的自控能力。然而,这其实是对“延迟满足”理论的误读。

 

-02-

 

    “延迟满足”理论起源于下面这个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儿童什么时候发展出自控力。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召集了一群孩子,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实验中,实验者给被试儿童每人一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20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有的孩子等了一会儿,也终于忍不住吃了;而有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等了足够长的时间,最后他们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研究人员在十八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有意外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研究人员持续跟踪这些“孩子”直至他们中年,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这个实验结果让很多人认为延迟满足能力决定着一个人成功的大小,于是对此大加宣扬,以至于很多父母受到这个观点的影响,很多时候故意不满足孩子,以为这样的刻意训练就可以让孩子发展出更好的延迟满足能力。殊不知,他们其实是在伤害孩子自制力的发展。

 

我儿子的堂哥暑假和寒假期间常来我家,在我家的时候,他只要稍有闲暇,就到处搜零食吃,常常因为吃了太多零食而没胃口吃饭被爷爷奶奶训。据了解,他在自己家的时候,妈妈对他零食管得很严,每天只有在固定的时间吃妈妈允许的量的零食,偶尔表现好或有别的例外情况会稍微有所放松。但很明显,他妈妈对他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让他发展出真正的自控力,一旦受控的条件不复存在,他就完全失控了。

-03-

 

    首先,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满足”,而不在于“延迟”。

    在最初的“棉花糖实验”之后,2011年,另一个实验小组研究发现,平时比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而平时经常无法轻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则更难做到对得到棉花糖的延迟满足。

    相信作为成人的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一样东西我们平时比较容易得到,那么我们对它的欲望就不会那么迫切,也就能为得到它而承受更多的等待。而如果我们被迫切想得到某个东西的强烈欲望占据,就很难能够保持理性的头脑去权衡付出与受益。而平时越是匮乏的东西,就越容易激发我们迫切想要得到它的欲望。

    孩子也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平时很难得到棉花糖,眼前的棉花糖就会激起他强烈的占有欲望,被欲望占据的强烈情绪会干扰孩子的理性思考,让他无法做出利益权衡(在试验中表现为孩子无法做出“再等20分钟就可以得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判断),一旦没有他人控制,他就更可能迫不及待地马上占有这一稀缺物品。

    所以,没有稳固的满足感,自制力就发展不起来,更谈不上延迟满足。

    其次,延迟满足应该是主动延迟,而不是被动延迟。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是“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他想停止随时可以停止,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决定什么时候停止延迟,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

    也就是说,是否延迟满足,应该是孩子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别人!这是延迟满足能力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基础。然而大多数有意识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父母,都是基于父母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再者,“父母是否可信”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于2012年发表了他们的成果:他们把实验改为两步。在第一步实验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他们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即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更好的蜡笔”的承诺;而B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这个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结果在第二步的实验中,A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只有3分钟。

    2012年的这个延伸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可信,那么他们就更愿意配合父母的意志;反之,则配合更难。

 

-04-

 

    基于以上三点对“延迟满足能力”的解读,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发展出较好的自制力,相应地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及时回应并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有满足感。

所有真实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那些看似不合理的需求,往往是真实需求的变相表达。比如孩子没完没了地要买玩具,不买就哭闹撒泼,买回来又不好好玩,这背后,孩子真正需要的未必是玩具,有可能是父母的陪伴、关注、或以此来考验父母是否真的爱他,等等。

父母要尝试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区分真实的需求和变相的需求。如果无法区分,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不妨先满足孩子的表面需求,至少,这能部分满足孩子的需求。

2. 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

自主是自控的前提,孩子越是自主,就越是自控。父母需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孩子认知范围内能自己做决定的事多放权让孩子自己去决定。

3.做可信的父母。

父母要言而有信。如果我们答应孩子吃完午饭就可以吃巧克力,那么午饭后就一定要给孩子巧克力;如果答应了孩子周末陪孩子去公园,那么周末就一定抽时间带孩子去公园……孩子感到父母可信,才会更愿意配合父母,因为他对后面会发生什么是有预知的,这种预知感会给孩子带来掌控感,他知道,到时间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信”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言而有信”之外,还包含着第一点说的“对需求的回应和满足”以及父母坦诚的态度,这些都形成了孩子对父母信任感的基础。

 

-05-

 

    延迟满足能力无需刻意培养。

    孩子的成长中,天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延迟满足。比如,肚子饿了,却不能马上吃到饭;想去游乐场玩,爸爸妈妈却没时间带他去;想找小伙伴玩,小伙伴却不在家;看电视的时间到了,动画片却还没演完,必须要等到明天再看……这些种种无时无刻不在训练着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足矣!我们无需再人为地制造延迟满足的条件去刻意训练,这反而可能有负面效果。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当孩子表达了意愿,父母就应该及时满足。这时候如果父母故意做出延迟满足的反应,要让孩子为此付出努力、不断争取后再满足,也许这样确实会让孩子明白“努力奋斗才有收获”的道理,但长此以往会给孩子一个感觉:妈妈满足我是需要条件的,妈妈的爱就需要条件的,我的需求不见得一定要满足。那么孩子可能会在辛苦付出的路上一去不返,却不能坦然享受辛苦的成果,也不能坦然接受他人的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幸福感。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我们应以温柔而坚定地态度直接否定和拒绝孩子,让孩子在需求面前分清对错,而不是用延迟来干扰孩子的判断。

    当然,对于什么是合理需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但愿我们能够拥有足够的智慧去区分它们。

    记得,延迟满足的关键,是“满足”,而非“延迟”。

相关新闻
2025

2025 敢爱、敢性 --- 咨询师一日体验工作坊

课程主题:性是天堂,也是地狱,性要怎么认识才算刚好?作为咨询师,当遇到因为性困扰前来的来访,该如何反馈。无关乎对错,唯愿共同成长学习。 带领者:李晋伟 中国性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爱心理咨询中心 创始人 美国性学家协会 认证性治疗师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 武汉小组成员 课程收费 尚想心理咨询中心在职咨询师免费非在职的督导班学员300元/位,外部咨询师588元/位。(报名人数上限30人) 课程时间: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 报名方式:18012781812 主办单位:尚想心理咨询中心(姑苏区竹辉路201号恒润大厦709室)
2025-03-11
尚想心理视频播客《我们“情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尚想心理视频播客《我们“情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今日探讨心理主题:我们“情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情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聊聊我们的老朋友“情绪””...顾怡和穆志江 3月21日20:30 直播
2025-03-21

品牌

苏州本土品牌心理咨询

让您更加安心、放心

认证
尚想心理

周五晚上20:30-21:30
资深心理咨询师直播。

尚想心理

关注尚想心理

在线微信预约

COPYRIGHT©2021 苏州尚想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04288号-1      后台管理

苏州尚想心理咨询中心是正规的提供苏州心理师的专业苏州心理咨询机构,集苏州爱情心理咨询苏州儿童在线咨询苏州婚姻情感咨询苏州心理健康苏州心理专家等实力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