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攻击自己
- 分类:青少年心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8-04 09:3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自我攻击,是攻击无法对外表达,转向对内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对外攻击不同,自我攻击的机理相对复杂一些
我们为什么会攻击自己
【概要描述】自我攻击,是攻击无法对外表达,转向对内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对外攻击不同,自我攻击的机理相对复杂一些
- 分类:青少年心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8-04 09:30
- 访问量:
自我攻击,是攻击无法对外表达,转向对内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对外攻击不同,自我攻击的机理相对复杂一些:
一、对于养育者的愤怒、不满,却又无力对其表达或宣泄这些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发现自我身体受到伤害时,养育者表现出了恐慌、焦虑、悲哀,孩子就会无意识的强化这种自我伤害行为,以求获得养育者的关注或激发养育者的不良情绪来给予其惩罚,甚至只有施行这种自我伤害行为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是与自己一体的”(每个幼儿都希望获得这种感受),而不是与自己割裂的、对自己漠不关心的。
二、我们发现,有些养育者差到即使孩子自我伤害,仍然没有丝毫关心或同情的表现,可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有些也会有自残的习惯。究其内在机制,可能是由于孩子幼年时太过于弱小,无力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最后反而逐渐倾向于合理化父母的疏忽、家暴行为,或者认同父母的对其的负面信念,产生例如“因为我不乖、我不是个好孩子,所以爸爸妈妈不喜欢我”,并使得对父母的不满转变为对自我的不满,然后通过自残等形式来惩罚自己,一方面发泄了这种不满,另一方面还有通过自我惩罚来获得父母原谅的潜在期望作用。
这类案例经常发生在父母在家中占据绝对权威,或者养育者(或者伴侣)表现得 “无可挑剔”或特别能说会道时。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养育者或者伴侣的指责批评、争执反抗,最后都会以失败或“自己承认错误”收场,当孩子的负面情绪无法对外宣泄时,不得不通过自残自杀的方式来强烈地表达。
有些心理学者认为应该采取这种应对方式:面质来访者在自我伤害时获得与父母同一性体验的这种心理机制,告诉来访者伤害自己只是惩罚了自己,并不能真正报复父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对此种方式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因为如果父母是在孩子受伤时会焦虑痛苦的,那么伤害自己的的确确能够达到“同时伤害父母”的作用;而如果父母面对孩子受伤也是不闻不问的,那么就算孩子发展出自残自杀的行为,其内在动机也绝不会是“报复父母”,因为这种“报复”是没有一丝效果的,人是不可能发展出一种毫无获益的行为模式的。具体到每个案例,来访者攻击自己的内在动力其实是千差万别的,其中往往裹挟着无力、无助、甚至绝望的负面情绪团。按照佛洛依德本能理论来解释,那么推动来访者攻击自己的,就更多是死本能,虽然死本能和生本能都是力比多,总是相互依存着的。当来访者期望有多大的时候,内在的失望和痛苦也就多大。
针对自我攻击防御方式,根据产生机制的不同,我们建议来访者采取相应的化解方式:
一、对于为获得养育者的关注或激发养育者的不良情绪的自残自杀行为,治疗师应该首先在治疗中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尤其是内心情感体验的关注,以略微满足其对被关注的渴求,做来访者生命里不一样的好客体。治疗师要一开始就与来访者制定不自杀协议,并通过访谈或治疗,逐步帮助来访者减少自残自伤的不良行为。行为训练是经典的治疗模式,前提需要咨询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关注和支持对来访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让前期的支持性治疗成为足够诱使巴甫洛夫狗垂涎三尺的那块肥肉,然后才能逐步打破旧的行为模式,建立新的更加适应的应对模式。同时,如果父母配合的话,告知其不应仅仅在孩子身体受到伤害时才给予其关注。一方面培养父母平日点滴生活中对孩子内心体验的关注、探索、理解支持,另一方面在孩子自残自伤的时候反而需要表现得镇定平和,既及时表达对孩子受伤的关心和帮助,又不显得过分慌张痛苦。
二、对于已经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负面信念,通过自残自伤惩罚自己的孩子,支持性治疗的重点则在于鼓励表扬、发掘闪光点之上。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到,自己受到的所有忽视、虐待,都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表现不佳”,而是父母的责任、他人的责任,自己不需要也不应该为他人的错误全盘负责。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养育者或者来访者伴侣的支持,帮助他们从家中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的位置上走下来,承认自己也有错也有不足,需要为孩子的问题一起承担责任的话,治疗进程则能更为顺利。
三、如果你的身边有亲友目前有自伤意念、自伤行为、自杀意念或自杀言论,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去寻求专业的帮助,专业的评估诊断能帮助我们尽可能防止悲剧的发生,及早干预,及早建立新的适应性应对模式。
攻击自己的人,几乎都是早年环境限制,无法顺畅表达不满的人,常常给人留下忧郁、可怜或无所谓的印象,但在他们世界的另一面,是那么地需要被关怀、被爱。
所以,关心身边的人,关心自己的亲人,就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怀;关心身边的亲人,就允许他们,尤其允许孩子发出不满、不同、反抗的声音吧,如果你真的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