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哭究竟是怎么回事?
- 分类:儿童心理
- 作者:葛磊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8-04 09:24
- 访问量:
【概要描述】而社会互动的兴趣是孩子通过人际关系发展自己心智能力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个良好的基石,或者这个基石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孩子慢慢地就会表现出自闭症症状。即便只是细微的问题(通常都会有一点)也会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人格完善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就像一幢大楼的地基一开始就有隐患一样。既然是地基就需要尽早干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去发展,去建成他自己那幢大楼。因此首先要澄清是否存在自闭倾向的部分,如果有那么尽早进行心理干预;如果可以排除自闭倾向这样困难的情形,那么我们来澄清第二个方面。
孩子总是哭究竟是怎么回事?
【概要描述】而社会互动的兴趣是孩子通过人际关系发展自己心智能力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个良好的基石,或者这个基石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孩子慢慢地就会表现出自闭症症状。即便只是细微的问题(通常都会有一点)也会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人格完善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就像一幢大楼的地基一开始就有隐患一样。既然是地基就需要尽早干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去发展,去建成他自己那幢大楼。因此首先要澄清是否存在自闭倾向的部分,如果有那么尽早进行心理干预;如果可以排除自闭倾向这样困难的情形,那么我们来澄清第二个方面。
- 分类:儿童心理
- 作者:葛磊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8-04 09:24
- 访问量:
【某位爸爸的提问】
2岁了,胆子特别小,情绪不好,害怕时候,必须妈妈抱着,而且必须站着,妈妈抱着坐下也不行,他是从去外国旅游回来开始的(大约19个月时),最近经常是这样。
【儿童心理咨询师葛磊的回复】
小朋友的情况,就爸爸提到的内容来看,感觉不清晰。也许从爸爸的视角,爸爸一直和小朋友在一起,只是感觉到现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难以安抚的情况。而我们并没有见到孩子,不得不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全盘考虑,这就有许多需要澄清的部分。
一时间想到的、需要澄清的部分,我大致按照从最坏到一般情形,逐步排除这样一个思考过程来安排。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有逻辑的逐步排除的过程,但在孩子的发展中相当多的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这样的思路只是提供一个简化后的思路。
第一个考虑,单单就这些信息--孩子从19个月到现在22个月这个期间,因为一些不清楚的因素,出现难以安抚的情形--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最坏的角度开始澄清,那么首先想到的是需要做自闭倾向的筛查,以便确认孩子总体发展的水平与能力是否与他的年龄相符。
这是简易筛查标准,请参照来看一下:
1、孩子4个月大时,是否能够看着人脸微笑。
2、孩子6个月大时,是否有明显的外显的快乐情绪。
3、孩子12个月大时,在听力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叫他的名字是否有所反应。
4、孩子18个月大时,是否有指点东西让别人看;是否有跟随模仿别人说话;是否出现假装类游戏。
如果以上几条都回答是否定的话,需要进一步考查自闭谱系障碍的可能性。
现在小朋友22个月,上面所描述的表现就都应该具有了:
1、 会一边微笑一边看着某人的脸;
2、 可以看到孩子有明显的快乐情绪的表达;
3、 喊他的名字有反应(除了他不耐烦装作没听到);
4、 会指东西要别人一起看;
5、 会学某人说话、会玩简单的假装游戏。
对于这个简易筛查的结果,如果有任何疑虑,建议立刻到当地医院的儿保科进行正式筛查。
有篇文章中提到:在那些后来被诊断为患有孤独症(即自闭症)障碍的婴儿身上,早在语言发展之前的很多年,就已经呈现出缺乏社会互动方面的兴趣。正常儿童的早期发育研究表明,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对其他人尤其是对母亲和其他养护者的形象和声音的兴趣。早在言语开始发展之前,还存在着婴儿通过躯体的动作和发出的声响以各种可能方式进行沟通,以及对来自他人的沟通做出反应的驱动力。这些与生俱来的“本能”,早在出生的第一年就能够看出来。
而社会互动的兴趣是孩子通过人际关系发展自己心智能力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个良好的基石,或者这个基石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孩子慢慢地就会表现出自闭症症状。即便只是细微的问题(通常都会有一点)也会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发展人格完善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就像一幢大楼的地基一开始就有隐患一样。既然是地基就需要尽早干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去发展,去建成他自己那幢大楼。因此首先要澄清是否存在自闭倾向的部分,如果有那么尽早进行心理干预;如果可以排除自闭倾向这样困难的情形,那么我们来澄清第二个方面。
第二个部分,孩子是否存在发育迟缓的情况,换句话说,小朋友在心智发展、情绪发展、社交发展、语言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如何?
我们先从语言发展这个角度来讲。通常10个月前后,孩子就会有一些模仿发音,这个模仿发音是为以后真正的说话做准备的,因此通常是没有具体意义与指向的。即便如此,作为家长还是需要对孩子的模仿发音做出积极的回应,将孩子类似于称呼的发音归入称呼,比如孩子发出了“马”的无意义语音,妈妈要把它听作是“妈”,积极答应。这样在这个发音与妈妈之间,孩子就会建立起一个联系:当我发出这个音,妈妈就会回应我。渐渐地孩子就会努力朝向用语音来与家长进行沟通,渐渐地再朝向具有真正语义内容的语言沟通。一般到18个月左右,称呼、日常的物品,孩子就能够说一些了。日常对话,描述日常生活的基本语言,孩子也基本能听懂了。到22个月的时候,孩子通常开始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了。
爸爸完全没有提到小朋友语言能力部分的情况。不清楚是因为这方面发展得很好不需要考虑,还是没有考虑到语言发展是需要关注的部分,或者孩子情绪困扰的情形太吸引爸爸的注意,以至于忘记就这部分做一个基本说明。在我们评估孩子的发展情形时,之所以语言发展是首先被关注到的原因是,它反映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是否跟上了他的生理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可以用作非常快速地判断孩子的内在是否存在某种困难使得他无法完成其心理发展任务的指标,比如20多个月一般会进入语言爆发期了。
孩子心理的发展,从外在功能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个不相关的部分,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理解力、情绪、社交等等,但其实在内部它们是彼此紧密相关的。
心智发展的最后变现往往是一个平衡的结果:当一个孩子的心智发展足够好,那么他在各方面的能力通常也都会发展良好;如果一个孩子在某方面有相对于同龄孩子超常的发展,那么往往地在另一个方面会有滞后的情形;当一个孩子的心智发展总体上落后时,他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也都会相比于同龄孩子落后。
当孩子有超常发展时,往往比较危险,因为父母的关注会被孩子的超常发展部分所吸引,而孩子相对滞后的部分往往会被忽视或遮蔽。长此以往,发展到后期,滞后的部分就会影响到到超常部分的发展,就如古代神童方仲永那样。
孩子内在心智的发展,对他的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台台式电脑,孩子生理层面发展良好,就相当于这台电脑有着非常好的显示器、鼠标键盘、中央处理器、主板显卡、机箱音响等等;但是如果孩子的心智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就好比这台电脑安装的系统是不是现在流行的视窗系统(例如微软Windows系列的系统或者苹果Mac系列的系统之类),而是早期的指令输入输出式的系统,如果这样的早期系统一直都没有能够更新换代,这就像孩子的心智一直停留在出生后几个月的状态里,那么这台电脑能够运行处理的软件与操作就会非常有限,也就是孩子他所能运用的能力的种类与等级就会非常有限。
通常,孩子与照顾者的日常互动就是一个缓慢地系统软件更新换代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这个系统更新的过程会一点一点地自然而然地发生。但如果孩子具有某种不易觉察的先天困难或者在成长过程中因为遭遇特别的情形--有时这个特别情形从成人视角来看几乎微不足道,但对孩子而言却意义重大--从而导致孩子的发展固着在某个位置上,这个自然而然的进程就被打断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心智发展停滞或偏离的情形,这时就需要专业辅助,慢慢地使得这个进程重新开始或矫正回原来的路径。
爸爸提到小朋友的情绪难以安抚的部分,感觉也需要讲一下语言发展与情绪发展的相互关系。我们继续用电脑作比喻,当一个孩子发展到20多个月的时候,好比电脑的信息接收相关的硬件的性能都大大提升了,他可以感受到更多,他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复杂。语言能力与情绪表达处理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就好比电脑的处理与输出系统的一些部分。当这些相关能力发展落后,也就相当于电脑系统处理能力低,它无法快速运作分析,而信息却在源源不断地输入,同时它还无法将自己分析的部分结果以合适的方式(比如言语)输出,就是说孩子无法通过合适的方式让照顾者理解他的内部状况,他的情绪感受等等。这种交流的阻碍使得照顾者更加难以调适彼此,虽然最后照顾者找到一个方式(站着抱着他)可以暂时安抚孩子,但这个方式对照顾者来说非常地不舒服。
另一个方面,从情绪发展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感受,并因此会产生一些情绪,而妈妈肚子里那个温暖的各种信息被缓冲过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很好容纳这些情绪,从而帮助孩子慢慢消解压力。当孩子出生后,他就需要直接去面对各种感受带来的情绪了。在最初的时日里,情绪感受出现时,孩子还没学到并发展出很好的应对这些情绪感受的能力,这些情绪感受在他的内部激荡,就会让他感觉自己可能要被这些情绪感受吞噬掉,这种恐惧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真实的。这个时候,他需要身边的成年人来帮助他应对这些感受,换句话说照顾者需要继续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类似于情绪性子宫,帮助孩子在其中慢慢学会面对它们,看到它们只是一些情绪感受,并不具有吞噬人的真实性。当孩子的情绪慢慢复杂化,他的身体语言无法很好地表达他自己的内在感受时,也会推动孩子去发展他的语言能力。如果他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能够向照顾者讲述,哪怕是很简单的,甚至词不达意的,比如“怕怕”,“讨厌”,“抱抱”。他就会得到照顾者对他的照顾,他的情绪就会好起来,他可以感受到自己通过语言是有可能让其他人理解自己,并提供自己所需要的照顾的。但是如果他的语言能力无法帮助他来说出这些基本的感受或者需要,在这里他就又遭遇到另一个困难,再次受挫。这种情况会使得孩子原本就需要面对的情绪压力变得更艰难而恐怖,使得他的烦躁不安更为加剧。如果这些情绪压力非常大,有可能会破坏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我大厦,甚至一直损害到地基。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心智与情绪与语言等各个方面与各个方面的发展之间都有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影响,这些内在的方面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去澄清孩子在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
孩子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与需要的?家人是如何去“读”懂他的?他会说一些话了吗?他能表达一些基本的情绪吗?还是,他还不会说话,但能听懂大人的基本话语?或者,在语言的交流沟通方面能力更弱一些?当孩子需要安慰时,他是如何表达的?当孩子表达后,家人又是如何回应他的?孩子是否存在整体发展滞后的情形?是否做过相关的发展检查?
假设孩子之前一直都很容易带,但在这个通常应该进入语言爆发期的节点上,孩子没有进入语言爆发期,并出现情绪难以安抚的情形,那么一定要考虑孩子可能需要特别的照护来帮助他发展。建议前往当地的医院寻求专业诊断。如果医院检查诊断发现孩子的确存在总体发育迟缓和或语言发展滞后以及其他发育发展落后的情况,但没有相关的可以说明孩子出现这个状况的充足原因,比如自闭倾向或生理问题,那么大体上需要考虑孩子需要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还没有完成,他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当地的儿童心理发展咨询机构寻求这类帮助,确定孩子是发展中一过性的情形还是确定需要帮助的情形,以避免拖延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地不良影响。
如果能够排除上述两种可能,那实在是太好了。
第三个方面,去外国旅游,是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还是只和爸爸妈妈一起去?
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孩子与自己熟悉的人分离后,孩子可能遭遇分离焦虑的情形。关于分离焦虑,之前我们有相关的文章说明过了,应对的方法也有。(补充:孩子成长中不能承受之“重”---分离创伤,你家孩子有这个现象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I4MDMzNQ==&mid=400810719&idx=5&sn=fce7ffb5b8f045cb7408b427b001e76e&scene=21#wechat_redirect)
第四个方面,这个可能基本属于猜想,那就是孩子在19个月到22个月之间,孩子或者家庭经历了某些事,这些事对成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或难以言表,对孩子来说就可能引发了他深深的恐惧与不安,有可能因此而导致发展进程的暂停或偏离。
在这后两种可能中,孩子都是发展相对良好的,在这个年龄段遇到一些挫折。从爸爸的描述来看,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退步,“必须妈妈抱着,而且必须站着,妈妈抱着坐下也不行”,“必须妈妈抱着不然就歇斯底里哭”,并且从19个月延续到22个月。我相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定做了很多,试图帮助孩子安稳平静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大家的日常生活恐怕都被孩子的这个表现严重影响了。本来只是表浅的一些情绪烦恼,但慢慢地这个影响会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慢慢地深入各自的内在心理层面,会影响到生活节律、出行安排等各个方面,会对成人产生很多压力,会影响到家人之间彼此的关照与支持的能力,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这个影响最终会导致大家的生活质量都大大下降。那么,这样的话,成人对孩子的照顾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面对持续这么久的一个困难,从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从孩子发展的需要等各个角度来说,都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当地的儿童心理咨询机构寻求专业帮助。仅仅通过书面的交流,我们见不到孩子实际的情况,也见不到爸爸妈妈现在的状态。而往往这些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就爸爸的整个描述来看,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必要的。